東盟如何跨出下一步?

在東盟經濟一體化工作組下個月召開會議之前,TMF Group 今天發布了一份標題為《東盟經濟共同體:掌握亞洲崛起的時代契機》的簡報,分析了國際企業該如何借助該區域巨大的發展潛力。

TMF Group亞太主管Paolo Tavolato表示:“隨著東盟經濟共同體成立的日子逼近,2015 年對東南亞國家來說是決定性的一年。但是,鑒于東盟在經濟發展﹑政治制度﹑文化和宗教方面存在廣泛的差異與多元化,很多人都不清楚這區域能否真正融合成單一的經濟體。隨著中國人口老化,以及勞動力變得昂貴,東盟如今可以為跨國企業提供全面的價值鏈,包括新加坡的研發、印尼和越南的勞動密集型制造和菲律賓的商業過程外包。”

Paolo續稱:“東盟各國的工業特性也將吸引各行業投資者的目光。”簡報指出,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擁有先進的電子制造業,泰國則引領快速消費品與食品加工業,越南和柬埔寨的紡織業發達。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和緬甸是棕櫚油、橡膠、甘蔗、大米、可可、木材、石油、天然氣、煤炭和錫等多種原材料的主要生產和出口國。“東盟之下有縱向和橫向結合的東南亞經濟體,這將刺激區域內的投資、貿易和商業連接,使外國和當地企業受惠。”

然而,TMF Group強調,現階段對東盟而言關鍵的一步是消除非關稅壁壘。根據2015年4月第26屆東盟峰會的主席致詞內容,東盟方案所制定的506項高度優先舉措中,其中有458項已經在所有東盟國家全面推行。這將東盟的執行率推高至90.5%。至于剩余的舉措,東盟經濟部長將辨識、優先考慮及推行最具有經濟效益的舉措,以期在年杪達到95%的推行率。

Paolo認為:“在剩余的舉措中,最難實施的是消除非關稅壁壘,因為大部分的民粹主義政策都是為了捍衛策略國家工業所設計。消除非關稅壁壘的挑戰包括單一進口渠道、價格控制舉措、天然資源補貼、以及國有企業的優惠待遇。雖然消除非關稅壁壘可能會帶來短期痛楚,但長期來看還是有好處,因為競爭會推動這些行業提升價值鏈和改善生產力。”

東南亞研究所一項研究(Plummer和Chia)顯示,消除東盟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能減輕在當地經商的5%成本,同時將國內生產總值提高5%。

根據《亞洲經濟雜志》(Asian Economic Journal),東盟的建立可在2030年創造2800億美元至6150億美元(相等于預計東盟區域生產總值的5%至12%)的年度經濟效益。2015年時,全球估計有超過一半的消費者將居住在距離東盟五至六小時飛行時間的地方。

Paolo總結道:“通往建立東盟的每一步都在測試領導人是否愿意為了共同利益,犧牲他們的國家議程。投資者想要入駐東盟國家,因為他們冀望借助于區域的新興消費者市場、中產階級增加和消費力平均提高的優勢。這些優勢均造就東盟成為未來最重要的消費者市場之一,而且有助于為東盟經濟委員會鋪路,讓東盟崛起為世界經濟的發電站。”

下載簡報

訂閱我們的電子提示, TMF Group 最新的新聞和見解可直接送至您的郵箱。(英文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