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局勢推動在美上市的中國科技公司回流香港

TMF香港環球企業管理服務總監李國輝預見,短期內不僅會有更多公司選擇在香港進行二次上市,甚至將從美退市后在香港重新上市。

阿里巴巴的聯營公司螞蟻集團最近向香港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提交了上市的申請。根據之前一項調研顯示,有31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可能會轉移向香港交易所上市。

阿里巴巴去年在香港二次上市,這無疑引發了中國資金回流的趨勢。就在今年六月,我們見證了中國兩大科網巨頭也選擇在香港進行二次上市,包括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手游發行商之一的網易和電商巨頭的京東,總募集資金約67億美元。我們可以預計,在中短期內將會有更多的公司選擇在香港進行二次上市,甚至是從美退市后在香港重新上市。

香港交易所和香港政府樂于看到這種情況,以證明他們最近的市場改革取得豐碩的成果。他們把重點投放在領先行業,例如科技、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學;此外,亦引入了不同投票權架構和雙類別股權架構,長期以來一直是上述行業決定上市司法管轄區的關鍵因素。

企業選擇其股票流通的司法管轄區受到一籃子的因素和考慮影響。對于很多公司而言,特別是進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定價/估值是一個關鍵因素,這亦對于廣大投資者而言至關重要。

過去的數十年間,美國一直主導全球科技股市場,并且是全球科技股上市的領導者,建立投資者和投資經理多元化基礎, 當中許多人對科技行業具濃厚興趣,導致了更高的市盈率和流通性。然而,中國發行人對在美國投資興趣以及彼等對公司股價的影響力近年一直下降,尤其是那些在中國內地以外持有少量或甚至沒有業務的發行人。今年四月,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連鎖企業瑞幸咖啡的事件,無疑使美國投資者憶起了過去十年曾困擾美國市場的中國公司連串的會計負面新聞,以及針對相對規模較小或者不知名中國企業投資所帶來的風險。

在多種因素驅使下,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逐漸重返香港市場,原因包括上述提及的投資者對美國的興趣和估值減少。然而,有人或會認為最大的因素是地緣政治,尤其是最近美國總統特朗普就關于加強對中國企業在美上市的控制權發表的最新評論,并推行《外國公司擔責法案》。該法案給予美國當局更大的權力,使其可以獲取在美上市的國外公司的潛在敏感信息,并有可能導致公司被除牌。另外,中國駐休斯頓總領事館和美國駐成都的領事館突然關閉,以及美國經濟惡化和新冠疫情持續蔓延,以上種種情況非常令人擔憂。

從去年初的中美貿易摩擦以及其采取的相應行動開始,兩國之間不斷加劇的緊張局勢無疑影響了中國企業的決定,不論是從美國直接離場或是尋求在香港進行二次上市。香港離中國本土更近,投資者和監管機構對中國內地市場也有更廣泛的商業理解。

除此之外,這也向中國內地機構和散戶投資者提供了一個更大的投資機會。他們在許多行業領先的中國企業中擁有平等的參股權。

在過去,香港一直是中國企業首次公開招股的首選地點,主要是因為香港交易所能吸引重要的國際投資者,他們的參與能夠為中國發行人帶來相對更有吸引力的股價以及股票流動性。鑒于全球投資者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渠道有限,香港作為中國企業入主的主要司法管轄區,進一步加大了國際投資者對香港市場的興趣。然而,真正的原因是由于香港交易所在過去幾年經歷了多次重要的改革,推動了大量在美上市的中國領先科技公司(或至少部分)重返香港。這些科技公司在幾年前啟動首次公開招股時,香港市場基本上還沒有做好準備,特別是關于不同投票權架構以及雙類別股權架構方面。惟直至最近才引進了這些對科技公司來說很普遍的特色,小米公司有幸成為第一間引用的上市公司。

根據目前的緊張局勢,業內人士普遍預計,在接下來的18至24個月內,會出現更多類似的回國上市的情況。這些發行人、企業管理人員和關鍵參與者對首次公開招股的流程已經相當熟練,對于二次上市的公開信息披露、內部系統和資訊科技流程也已經做好準備。因此,中國企業經歷就算要經歷這樣的二次上市,也不會再比第一次來得更復雜和難以應對了。

另一個推動中國企業歸國上市的因素在于,比起香港,在美國上市所帶來的持續合規和整體維護費用還要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基于上市的企業在兩個司法管轄區都需要遵守兩地的法規,這個原因對二次上市的企業并不適用。但考慮名義成本,在二次上市潛在大量的募集資金收入。

在短期內,香港是我們能看到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逐漸轉移回亞洲的最遠東的地區。有趣的是,我們何時才能見證這一重返中國和A股市場的巨大趨勢,可能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我們已經見過一些案例,不一定是從美國市場,也有包括香港在內的其他市場歸國上市的案例。近幾年,許多初創公司放棄了他們的離岸架構和在國外上市的計劃。在內地市場進行更多改革之前,香港市場將在中期內持續受益于這一“海歸”趨勢。

本文最初發布于《香港經濟日報》。

與我們聯系

如您希望了解我們的專家能如何協助您拓展業務,歡迎與我們聯系。如您希望獲取更多資訊或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您進行咨詢。

進行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