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投資上升勢頭加快,其在全球機構型投資者心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如今,投資者不再僅以投資組合中基金的表現為基準,同時也將基金的全球影響力納入考量。
基金評級機構晨星(Morningstar)的數據顯示,以可持續發展為重點的共同基金和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在2019年共吸引了206億美元的凈流入,比2018年的55億美元高出4倍。然而,由于僅有約三分之一的私募股權公司簽署了聯合國的“負責任投資原則”,私募市場在該領域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安本標準投資管理近期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北美地區的ESG發展仍落后于歐洲和亞太地區。安本標準投資管理歐洲私募股權負責人Merrick McKay表示:“從整體趨勢來看,私募股權公司越來越看重ESG,其中總部位于歐洲的私募股權公司更是居于領先地位。我們對亞太地區私募股權公司的表現持樂觀態度,許多受訪者在去年便已采取相應措施,以提升ESG的表現。”
黑石集團首席執行官Larry Fink認為,氣候變化已成為影響企業長期前景的決定性因素。隨著私募市場參與者將ESG指標納入其投資策略,ESG投資很有可能在未來十年成為私募市場的一大趨勢。
以下是促進ESG增長的三大關鍵驅動力。
(一)投資者的預期
資產配置者(Allocator)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希望看到ESG政策的證明以及政策是如何被執行的。基金管理人不應將制定政策視為一項簡單的勾選工作。投資者希望了解基金管理人如何將ESG指標納入其對投資組合公司業績的評估,以及他們與管理團隊在ESG問題上的參與程度等。
致力于實現ESG承諾的基金管理人往往會給投資者留下更好的印象,這有助于改善其在全球市場的籌資形象。
但正如上述安本標準投資管理的調查顯示,不同地區的基金管理人對ESG投資的考量仍存在差異。
TMF香港辦事處商務總監Seamus Fox表示:“我認為,英國和歐洲在將ESG因素納入投資策略方面的表現略領先于亞洲地區。”
“然而,由于資產配置的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來自社會意識更強、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投資者的壓力,促使越來越多的亞太地區基金管理人開始將ESG納入其投資組合考慮范圍內。”
東亞地區采納ESG投資的進度稍顯落后。但是在香港和中國大陸,一些規模較大的資產管理人已將ESG納入關鍵績效指標(KPI),并且正在實施更具體的ESG策略。許多大型中國資產管理人已是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的簽署人。
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組織(UN PRI)的網站顯示,在中國十大共同基金管理人中,逾半數已成為“負責任投資原則”的簽署人,這股熱潮近期也蔓延至私募股權和銀行資產管理領域。
2019年9月,中國平安保險成為首個簽署“負責任投資原則”的資產持有人。這也被UN PRI譽為“中國ESG行業的突破性轉變”。UN PRI解釋道,在此之前,中國對ESG的需求很大程度上來自國際投資者。而如今,加之中國政府大力推動環保和高素質可持續發展的政治理念,可說是另一股推動力。
Fox解釋道:“近期,我在與一家大型資產配置公司交流時,了解到他們正在制定措施,以確保整個投資組合中有一定的比例是投資于ESG領域的。原因是他們有自己的最終投資者,如果他們要推動社會行動主義和可持續金融的議程,就必須根據他們所配置的投資類型作出相應的響應。投資者也希望知道他們的錢是如何被管理的。”
“對亞洲基金管理人來說,相比那些不把ESG納入基金投資策略的做法,實踐此理念的優勢在于它能夠打開更多的籌資大門。市場上,那些在企業治理方面有著良好記錄的管理人更能被認可。”
亞洲基金管理人要向歐洲同行看齊,并思考如何做到最好,還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這里面更多的是指導方面的問題。
Fox表示:“TMF Group擁有廣泛的全球據點,除了亞洲,我們也能將在北美和歐洲了解到的情況分享給客戶并提供指引。在某些無法獲知細節的司法管轄區,我們也會嘗試與客戶分享其同行在世界其他地區的做法。”顯而易見,該地區的基金管理人已推出更多的ESG專用基金,并且調整現有的基金產品來提高其ESG資質。
“唯一能讓他人看見您在推進ESG的方法是運營ESG相關的基金產品。我們越來越多地看見一些基金管理人正在成立影響力投資基金,特別是那些想要拓展歐洲業務的亞洲基金管理人。”
(二)監管
2021年3月10日起,資產管理人將需要遵守歐盟的《信息披露條例》,這是歐洲兌現其氣候變化目標和鼓勵可持續融資增長的長期承諾的一部分。《信息披露條例》目的是,在歐洲資產管理人如何將可持續性風險納入投資過程并將這些風險傳遞給最終投資者的方面,提高透明度。
雖然英國在2020年12月的過渡期結束后將不再受制于歐盟條例,但預計該國仍將采納這些新的信息披露規定。實際上,英國也正致力于改善ESG的透明度和申報,并在去年頒布“綠色金融策略”,預計2022年前,所有上市公司和大型資產持有者都需要按照金融穩定委員會(FSB)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的建議進行披露。
亞洲方面,香港表現出積極的姿態,其金融監管機構——香港交易所(HKEX)已迅速收緊ESG法規,新的強制性信息披露要求于2020年7月1日開始生效。
根據新法規,企業需要提供一份董事部聲明:說明其對ESG事項的考慮;披露已經及可能會對發行人產生影響的重大氣候相關事宜;履行遵守或解釋關鍵ESG績效指標的信息披露義務;并在財政年結束后五個月內發布ESG報告。
Fox表示:“香港正尋求與全球ESG標準達成一致。香港交易所已修改并收緊條例,同時鼓勵董事部也承擔起申報的職責。香港基金管理人收到的指南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負責任的投資原則’,這也是大家希望更緊密遵循的事宜。”
對于全球私募市場的參與者來說,這種不斷變化的監管環境正促使他們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深入地考慮ESG因素。
(三)回報表現
私募市場基金管理人采用ESG的第三個關鍵推動力是業績體現出的相關價值。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對ESG資歷較高的公司進行持續投資,不僅可以讓管理人證明他們產生的正面影響,還可以帶來更高的財務回報。投資者不希望在配置資金后得不到良好的回報;他們希望在配置資金的同時,管理人能夠監督、評估和量化實際的影響。
根據全球影響力投資網絡的2018年年度影響力投資者調查,社會影響力投資(SII)基金管理下的總資產為2281億美元,其中56%源自新興市場。
晨星最新發布的報告《歐洲可持續基金表現如何?》指出,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可持續投資能夠帶來正面的投資回報。
盡管在公開市場上衡量可持續基金產品的表現沒有問題,但要在私人市場上衡量卻仍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這是因為數據比較零散,而且也沒有一個標準化報告模板可供資產擁有者使用。
因此,對于那些想要避免與違反“漂綠”(greenwashing)行為的基金管理人一起投資的投資者來說,業績分析仍然是一個挑戰。這些基金管理人在推銷基金時,雖然原則上倡導ESG,但在個人資產層面上卻幾乎沒有改善ESG。
有趣的是,由于近幾個月新冠疫情(COVID-19)的爆發,在業績方面的爭論成為了焦點。
根據Refinitiv的數據,自2月21日股市大跌以來,富時英國100 ESG精選指數的表現仍優于富時100指數。而前者由100家良好實行了ESG的英國上市公司組成。
Fox表示:“亞洲很大程度上仍是一個由阿爾法(收益回報)所驅動的地區。收益回報一直是基金管理人的首要關注點,如果他們既有收益良好的基金,又在基金管理策略中加入明確的ESG成分,這對基金管理人而言是一個雙贏的局面。而一些影響力基金不太注重收益驅動,因此會為了達到ESG目標而犧牲收益。但對于規模較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來說,創造阿爾法(追求收益回報)依舊是一個關鍵因素。”
通過投資于食品加工、回收或可再生能源等高增長行業,私募基金管理人可以建立和提高長期的估值倍數。這是為了在基金層面提供一個強大的內部收益率,而不是出于利他目的。
展望未來,新冠疫情很有可能已經影響了我們對環境的看法,特別是在國際旅游和降低碳排放量的方面,這將比以往更快地促進ESG投資。
Fox總結道:“新冠疫情可能會影響基礎設施投資,加速推動電動汽車和電動汽車道路的發展,進而減少碳排放,改善亞洲城市的空氣質量。在問題解決之前,人們都發現不了問題有多嚴重,這也是近幾個月來人們意識到的事情。”
欲了解更多關于TMF Group全球基金服務的資訊,歡迎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