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近代汽車的發源國,擁有全球最具競爭力和創新力的汽車產業之一,汽車產量僅次于中國、美國和日本,位居全球第四。德國的汽車制造業享譽天下,無論是高檔品質還是精湛技術都吸引了許多投資者的目光,而中國恒大的許家印正是其中一位炙手可熱的中國金主。
德國當地時間 9 月 11 日,恒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率高管團隊赴法蘭克福車展,考察了世界頂級汽車工程技術公司和零部件供應商。這并不是許家印第一次到德國考察。今年7月,許家印已奔赴德國三地考察,并在該行與德國hofer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合資成立的恒大德國hofer動力科技公司。
汽車業——德國經濟支柱
德國除了擁有大眾、奔馳戴姆勒、寶馬、博世汽車、采埃孚、大陸集團、舍弗勒等汽車及零部件巨頭廠商,還有近千家中小型汽車零部件企業。
根據德國貿易和投資委員會(GTAI)2018年發布的一份報告,德國汽車業產值在德國GDP占比高達20%,貢獻了歐洲60%的研發增長,占全球汽車業的研發投入 的三分之一。德國在2017年的汽車產量達550萬輛,其中78%出口至全球市場。
GATI統計顯示,汽車工業的健康對德國的經濟實力至關重要。它在當地貢獻了82萬個就業崗位,2017年總收入達4230億歐元。
不過,作為德國汽車產業的排頭兵,大眾汽車在2015年發生的柴油機汽車排放門事件使得大眾汽車遭受重創。日益緊張的全球貿易局勢、對硬脫歐的擔憂以及中國汽車市場的降溫等種種因素,都在全面影響德國的汽車業。這也反映在德國汽車產量跌至自2010年以來最低水平的表現上。
“轉型”成為德國汽車業的主旋律
全球市場低迷,特別是中國車市的低迷給嚴重依賴海外市場的德國汽車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此同時,電動化、智能化浪潮洶涌來襲,德國汽車業者若要保持領先,就需要加大在新技術領域的投入。長期以來,德國在汽車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一直位居全球首位,遠超美國和日本。
在汽車產業的新趨勢前,德國各大車企不斷增加在電力驅動和自動駕駛技術的投資金額。今年3月,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伯恩哈德·馬特斯(Bernhard Mattes)指出,德國汽車行業計劃在未來3年,向電動汽車投入400多億歐元,另外會向數字化、聯網和自動駕駛投入180億歐元。
大眾和戴姆勒也在去年公布了龐大的電動汽車電池采購計劃:戴姆勒計劃到2030年時采購超過200億歐元的電池,大眾的采購額則是超過500億歐元,并在2030年將旗下的300款車型全部電動化。
車企轉型在加速,汽車零部件廠商同樣需要緊跟車企轉型的步伐,加大在新技術領域的投入。
我們預計,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德國零部件廠商將會加速非核心傳統部件業務的剝離,以籌措資金投入電動技術和汽車智能產品的研發。
德國車企是中資熱愛的并購目標
中國汽車產業起步晚,但發展迅猛。擁有絕對技術優勢的德國一直是中國車企海外并購的首選目的地。
根據晨哨并購監測,自2014年起, 包括吉利汽車、濰柴動力、中鼎股份、寧波華翔、均勝電子、繼峰股份、鄭煤機、復星國際、鐵流股份、凱中精密、北汽集團,有超過20家中企對德國的汽車產業鏈公司發起并購。
分析2019年之前發生歷史并購案例,不難發現,中資在德國開展的投資并購也主要聚焦在大型汽車集團的業務剝離,如鄭煤機收購博世傳統電機業務,以及細分市場的優勢企業。
今年7月23日,在全球汽車產業鏈不停進行跑馬圈地的恒大集團與德國hofer動力總成集團在斯圖加特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德國合資成立的恒大德國hofer動力科技公司正式揭牌。
創建于1980年的德國hofer是汽車動力工程領域的國際龍頭,在德國、美國、英國、意大利、奧地利等國家擁有15個研究機構及4個合作生產基地,擁有超800名科研專家和專業工程師團隊。
9月9日,德國城市空中出行公司Volocopter宣布完成C輪首輪融資5000萬歐元,此輪融資由吉利控股領投。這也是中企對德國車企最新的一起投資。新興力量的加入,加上中國汽車市場的變化,中國車企赴德投資并購正在呈現不一樣的特點。傳統部件企業越來越難受到青睞,中國買家正在將越來越多的目光聚焦在電動技術、汽車智能領域。
電動智能崛起為新勢力
但隨著傳統燃油車銷量的下滑,汽車市場周期的到來以及電動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國內車企正在面臨一波洗牌。根據媒體統計,根據上市車企公布的半年報數據,上半年七成車企出現凈利下滑或虧損。
傳統燃料汽車銷量的下滑,使得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對海外傳統汽車部件企業的并購熱情明顯降溫,反之,對新能源及智能汽車相關業務的并購則逐漸升溫。
根據晨哨并購統計,2018年以來,在汽車及零部件領域新發生的中資海外并購數量大幅降低。
盡管如此,在2018年所有與汽車零部件相關的18宗新增交易中,就有9宗與動力電池、混合動力、車聯網、高精地圖等代表未來汽車趨勢的部件產品有關,例如:濰柴動力收購加拿大燃料電池企業巴拉德電力系統、遠景能源收購日產汽車電池業務、啟迪國際收購英國泰利特(Telit)車載通訊業務等。主打電動化、智能化、輕量化的未來汽車相關產品和技術的并購活動,正在逐漸成為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開展海外并購的主要方向。
根據德勤《未來汽車行業價值鏈——2025年零部件市場展望》報告預測,到2025年,汽車所有19個零部件組中將有15個面臨市場需求降低。其中傳統內燃機相關部件組(變速器、內燃機引擎或燃料系統)將蒙受最大損失,最高市場降幅將達到36%。而和電動車、智能車相關的電力驅動、混合動力電池、高級輔助駕駛系統的銷量相比當前規模預計出現高達15倍的增長。我們判斷,中資對海外汽車零部件企業傳統業務(內燃機相關)的并購未來將出現重大分化。由于增長動力不足,和傳統汽車部件業務相關的小型海外并購將會繼續大幅減少,但大型并購交易預計還將會發生。有資金實力的頭部零部件企業有機會通過大型并購強化自己在存量傳統部件市場的核心地位和競爭力。
赴德投資并購的風險
德國汽車領域具備巨大的產業規模,但國內市場相對較小,造成德國的汽車業嚴重依賴國外市場。這使得德國企業在面對外來投資和并購時普遍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
但是,要在德國開展投資和并購,也并不全是毫無風險。根據TMF Group發布的2019年《全球商業復雜性指數》報告,德國是最復雜的十大司法管轄區之一,排名第7位,因其會計和稅務法規復雜。報告從法律法規和懲罰制度,會計和稅務合規,以及員工聘用解雇和薪酬管理等方面,對全球76個司法管轄區進行比較。
以下是在德國營商所需留意的事項:
- 德國嚴格遵守歐洲和全球法規,然而這些條款可能會使不熟悉法規的外國投資者不知所措。德國聯邦司法局規定,如果企業錯過履行義務的規定期限需繳納罰款,最低標準為 2,500 歐元,且錯過時間越久,罰款金額增長幅度越大。
- 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在2004年,于德國成立一家企業平均需要45天的時間;時至2018年,則平均只需10.5天。這是一個良好的進展,因許多申請和提交的程序均已電子化。不過相較于平均只需要4至4.5天的英國和美國,德國的表現仍相對落后。
- 在德國,要為符合資格的外國員工獲取工作簽證最長可能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并且涉及許多文書工作。
- 德國制定非常嚴格的“了解客戶”標準,因此銀行要求開戶申請人提供大量信息,調查過程通常需要六周的時間,甚至更久。
- 在德國設立公司或對公司結構進行重大變更時,必須有一名德國公證人以及所有公司股東在場或委派代表出席。所有公文都必須以德語的形式提交。
雖然遵守這些規定對企業來說極具挑戰,但是德國完善清晰的體制仍為企業提供了有利的營商環境。
TMF Group 作為領先的全球高價值商業服務提供商和國際拓展專家,在全球80多個司法管轄區有7,800多名本地專家為中國企業海外拓展提供支持。TMF Group為企業提供包括企業秘書、人力資源和薪酬管理、會計和稅務合規、基金、資本市場和信托服務在內的一站式服務,幫助客戶提高效率,專注核心業務發展。如果中國企業計劃在德國設立企業或投資,您只需與TMF Group一家合作伙伴聯絡,即可借助其全球化布局協同處理多個地區事務,大幅降低溝通和管理成本,同時實現全球化業務管理操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