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新興市場正在全球舞臺嶄露頭角,國際聲望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高鐵、大型橋梁、能源和新城市建設等項目如火如荼。亞洲地區每年在基礎設施上的支出接近1萬億美元,為全球投資者提供大量項目融資機會。然而,投資者能否取得成功,取決于他們對亞洲文化、政治和法規多樣性的綜合把控。
基礎設施是亞洲新興市場的關鍵經濟驅動力,亞洲迫切需要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據亞洲開發銀行(ADB)估計,2016-2030年間,亞洲發展需要26萬億美元資金投入,基礎設施需每年投資1.7萬億美元才能以目前的速度繼續增長。
亞洲地區每年在基礎設施上的投資已達8,810億美元,數十個項目正在進行中,僅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就批準了近50個價值90億美元的項目。但這僅僅是冰山一角。為了保持增長并滿足迅速發展的流動人口需求,政策制定者們認識到,必須繼續集中精力擴大交通樞紐并加強能源、水力等基礎服務的可及性。
從全球大國中國到印度尼西亞、越南和菲律賓等區域增長引擎;從印度次大陸到東南亞前沿市場,基礎設施項目正源源不斷地從亞洲開發銀行(ADB)、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和世界銀行等多邊機構以及私營部門獲得融資。
亞洲開發銀行(ADB)總部位于馬尼拉,目前正向新加坡擴張以推動私營部門融資向整個地區基礎設施項目轉移,甚至連日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發達市場也面臨總計超過2,500億美元的兼并投資缺口。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計劃在未來數年每年為基礎設施項目提供高達120億美元的資金。據亞投行稱,盡管當前的市場不確定性會帶來短期挑戰,但私營部門對此依然興趣濃厚。
隨著亞洲經濟體開始加大公路、鐵路和航空建設以加強人口與經濟樞紐聯系,交通運輸項目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人們涌向充滿活力的城市尋找機會,從而推動和刺激新興經濟體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城市需要不斷擴張來適應人口涌入,現有基礎設施很快便達到最大容量,因此需要進行升級——亞洲地區大量地鐵項目最能說明這一現象。
新興市場持續為社會人口提供清潔能源、水和衛生設施,這也吸引了投資者的興趣。世界銀行指出,亞太地區有超過7億人無法用電,要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所述的全球能源目標,需要亞太各國不斷努力。
亞洲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穩步提升。亞洲開發銀行(ADB)預測,到2050年,該地區經濟將占全球GDP的一半以上。亞洲政治穩定性也不斷增強,公共機構和私營部門資金正在涌入。盡管人們擔心中美貿易爭端等近期問題會導致經濟放緩,但隨著亞洲興起,未來幾年將繼續提供有吸引力的長期項目融資機會。
地鐵外交
俗話說:“減輕壓力,乘火車去”。印度尼西亞總統喬科·維多多(Joko Widodo)和他的政治對手普拉博沃·蘇比安托(Prabowo Subianto)在就大選結果進行長達數月的爭執后同臺,舉行第一次會議。他們試圖在人民期待已久的雅加達地鐵站落成典禮上打敗競爭對手,這一情況反映出該地區領導人對基礎設施的重視。
交通樞紐對印度尼西亞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印度尼西亞是一個群島國家,擁有17,000多座島嶼,是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長達16公里的地鐵線路被視為緩解首都交通擁堵的舉措,印度尼西亞也計劃在未來幾年內進一步擴建地鐵。印度尼西亞還有其他交通樞紐建設工程,例如雅加達至萬隆高速列車,預計將在2021年中期投入運營。
印度尼西亞還致力于減少對燃煤發電廠的依賴,目標是使用可再生資源滿足其23%的電力需求(原為12%)。這一目標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中確保人人獲得可負擔、可靠的現代能源緊密相關。
“大建特建”規劃
菲律賓總統羅德里戈·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政府的座右銘很可能是整個亞洲的縮影。菲律賓“大建特建”規劃包括75個項目,作為該計劃的一部分,該國領導人承諾投資近1,600億美元基礎設施建設,其中包括馬尼拉大都會首個地鐵網絡。
為改善基礎設施,菲律賓還耗資140億美元建設馬尼拉機場,這是菲律賓迄今為止耗資最高的機場。菲律賓還撥款近4,000萬美元用于升級菲律賓的其他六個機場。
馬尼拉最近出現的用水短缺危機將推動廢水處理設施建設,該行業預計到2022年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為10%。
投資升級
越南是亞洲地區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之一,正在努力大幅提高其電力和運輸設施。據估計,到2040年,越南將實現83%以上的基礎設施建設目標,為此,越南將需要超過6,000億美元的投資。
越南最近開設了一家火力發電廠,并籌備其他的一些電力項目。這些項目將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進行募資。在越南,只有19%的道路進行了鋪設。河內市和胡志明市兩個主要城市樞紐聚集全國一半的人口,正在建設快速交通樞紐,預計耗資超過220億美元。
同時,由于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制造商開始將生產設施從其他國家轉移到越南,外國直接投資流入正在推動越南工業園區和經濟特區蓬勃發展。
下一階段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扮演重要角色。中國為“一帶一路”倡議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所付出的努力已充分展現。
中國人民正享受著高鐵網絡帶來的便利,高鐵網絡運輸人數目前已超過100億人次。此外,僅在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在新交通運輸線路上的支出已接近730億美元。
中國政府目前將重點轉移到加快其他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政府希望通過對能源和高科技行業基礎設施投資促進經濟增長。
中國還通過強調城市規劃、教育和醫療保健等問題來投資建設社會基礎設施。自2007年以來,中國養老能力翻了三倍,仍在朝目標邁進。
拓寬視野
亞洲市場涵蓋了經濟增長周期所有階段,這意味著有多個前沿市場正迅速攀至價值產業鏈頂端,為市場擴容提供新的機會。
孟加拉國仍然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的優先選擇,據估計,這一南亞國家每年需要在基礎設施上投資240億美元才能成為中等收入市場。斯里蘭卡已獲得包括中國“一帶一路”建設基金在內針對各種項目的外國投資,并計劃通過填海造地,建造一座全新城市,該計劃預計耗資150億美元。
在其他地區,緬甸和柬埔寨正逐步向外國投資者開放,希望提前建設未來幾年所需的基礎設施。據亞洲開發銀行(ADB)估計,到2030年,緬甸需要交通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達600億美元,而柬埔寨到2022年則需要160億美元的投資才能保持現有經濟增長率。
印度是另一個亞洲大國,也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之一,也為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機遇。該國以國內企業為主,到2022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要近8,000億美元,并在努力模仿中國成功之路的同時,繼續向外國開放關鍵領域。印度政府正在投資建設智慧城市、新機場以及城市間長達數百公里的地鐵線路。同時,印度還與日本國際協力機構合作,開展連接孟買和艾哈邁達巴德的高鐵建設。
三個注意事項
盡管亞洲市場提供了一系列可獲取回報的投資機會,但熱衷于探索這些市場的企業應注意到轉向任何新的商業環境都將面對固有風險。TMF Group最新的《全球商業復雜性指數》報告可以證明這點:本文提到的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全球商業復雜性指數均排名前30。
盈利能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醞釀期通常很長,有些甚至持續數十年。準確預測資本和現金流量需求以及長期盈利能力的難度很大,但卻至關重要。這可以確保項目是可行的,能夠成功完成并最終產生可觀的回報。
政治穩定:亞洲融合多種文化和習俗,這為企業在亞洲地區開展業務帶來挑戰。 政治環境也在不斷變化,亞洲既有像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在內的民主國家,也有像中國和越南等政治制度不同的國家。新興市場具有如監管不確定性、繁文縟節和腐敗等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影響企業業務的順利開展。
退出時機:制定退出市場計劃至關重要。開展境外業務的企業在遇到嚴重不利的局面時,要懂得如何選擇最佳時機安全退出市場。
TMF Group的服務
TMF Group在80多個司法管轄區內設有120多家全資辦事處,擁有7,800多名專家,可充分提供滿足企業長期項目融資所需的境內外服務。托管服務、信托服務和貸款代理均為 TMF Group的核心業務。
TMF Group與各種貸款機構合作,包括商業銀行、牽頭行和出口信貸機構,具有豐富的行業經驗,能夠在交易全程提供總部和地方支持。
TMF Group規模龐大、覆蓋范圍廣、專業知識全面,企業只需與TMF Group一家服務供應商合作,即可獲得經濟高效的服務。
欲了解關于TMF Group項目融資服務的更多信息,或咨詢當地專家相關市場事宜,歡迎即刻與TMF Group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