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灣區的發展新機遇

中國第一次通過深圳經濟特區開放經濟已有40年,如今該國有望以更大的規模復制先前的成功。

中國大灣區(GBA)倡議旨在聯合廣東省的九個城市、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利用這區域龐大的潛力,可以發展出媲美舊金山、紐約和東京相似的樞紐,成為經濟增長的推動力。

此舉動的原因是明確的。雖然中國大灣區僅占中國土地面積的0.6%,但卻容納了總人口的5%,并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2%。2017年,中國大灣區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合計達1.83兆美元,預計該區域會在2020年成為同類中最大的經濟體。

總人口而言,中國大灣區是世界最大的經濟居住區域,人數比東京大都市地區還要多。在急速城市化和富裕消費群體增加的帶動下,中國大灣區代表著一個龐大的國內市場。該區也崛起成為全球貿易的支柱,因為它預計會在中國的一帶一路中扮演關鍵角色,從中連接亞洲、中東、非洲和歐洲的市場。

無論是希望在中國設立或擴張業務的外國投資者,還是希望加強在中國大陸的營運的香港和澳門公司,也瞄準中國大灣區的優勢,冀望從中受益。

基建與創新

中國大灣區為公司提供高效和漸趨穩定的供應鏈,可以進入世界十大最繁忙的海港的其中三個、高速公路網絡、高鐵和機場,與各個城市、中國大陸和全世界取得連接。近期加強連接的主要工程還包括連接香港和中國大陸的高鐵網絡,以及位于珠江口、長達42公里的港珠澳大橋。這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

中國大灣區為各個行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一個平臺。廣州已將保健和生物科技領域列為主要優勢,而香港則被公認為是全球金融中心和世界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融資中心。

深圳曾是制造業巨頭,如今已成為中國高科技和創新引擎的中心,同時也是全球巨頭如騰訊、華為和中興的基地。鄰近的城市如惠州和珠海則是先進的制造業中心。至于澳門,現在已是賭場收入的全球領先者,目前也正朝旅游和休閑產業資本發展

不僅如此,中國大灣區也是幾所大學的所在地,院校能促進教育的進步,并為本地企業提供穩定的技術專才。截至2015年,中國大灣區九個大陸城市的研發支出共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7%,幾乎能媲美美國(2.8%)和德國(2.9%)。

中國大灣區的基建和行業商機正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和稅務獎勵得到輔助。該區的自由貿易區通過雙邊稅收協定,提供稅務減免。另外,參與環保和高科技行業的公司也能享有稅收抵免,此外還有各種政府的獎勵和補貼。而個人所得稅優惠適用于從事指定行業的員工,如金融和科技。這有助于公司吸引全球人才。

更重要的是,中國大灣區旗下各個司法管轄區的條例透明度和營運效率高,均能讓企業加快在該區成立公司,促進日常營運,使外國投資者受益。

應對挑戰

中國大灣區的崛起也帶來挑戰。

中國與美國之間的貿易糾紛存在明顯的風險,而且有可能會導致長期的影響。關稅調高將增加制造成本、沖擊市場需求和削弱中國大灣區以出口為主的經濟業務。這情況至少將延續到內需恢復景氣。

中國的資本管制是個相對不透明的決策制定系統。廣州、香港和澳門之間不同的法律、稅務和管治結構,也是外國投資者需要應對的挑戰。公司可以考慮向在中國大灣區有據點又具備專業知識的伙伴尋求合作,以應對這些挑戰。

TMF Group了解不同類型企業在該區成立公司的程序,對當地會計、稅務和監管框架之間的差異也了如指掌。我們能協助您的企業選擇最佳經商地點和最適合您公司的商業架構,好讓您可以充分受惠于中國大灣區的各種優惠和獎勵措施。

雖然貿易糾紛和其他短期風險會拖緩中國的整體改革動力,但中國大灣區作為日益整合的區域,能為亞洲和更遠地區的公司提供商機。

這就有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在深圳所提及的:“我們的改革不會停止、開放不會止步。在未來的40年,中國會有更多令世界印象深刻的成就。”

需要更多資訊?歡迎聯系我們中國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