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大的三個經濟體(中國、日本和印度)剛好也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三大石油進口國。我們的APAC負責人分析石油價格下跌對該地區的影響。
經濟的快速發展讓亞洲成為了一個能源高消耗地區。事實上,亞洲進口產品中有高達 18% 是石油、原油和潤滑劑產品。隨著石油價格下跌至 2009 年以來的最低點,亞洲依賴燃油的經濟體獲得了瞬間的刺激,預計會促進該地區的經濟發展。
看看世界上最大的四個凈石油進口國,有三個來自亞太地區,中國、日本和印度的耗油經濟注定會成為最近的燃油價格下跌的真正受益者。
幫助推動中國的消費主義思潮趨向增強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也是世界第二大凈石油進口國,因而石油價格暴跌對該國的影響是巨大的。事實上,石油價格暴跌部分是由中國經濟發展放緩導致的。過去二十年里,該國的石油消耗占全球石油消耗的比例從 1993 年(成為凈進口國當年)的 4% 提高到去年年底的 11% 。
2014 年,中國進口多達 3 億噸原油,占其石油總消耗量的 60% 。石油價格暴跌對于中國來說絕對是意外之財,因為原油價格每下滑1美元就會幫助該國每年節省 21 億美元。目前,石油的交易價格是每桶 59 美元,而過去四年的平均價格是每桶 109 美元。50 美元的價格跌幅會立即對該國經濟產生 1120 億美元的刺激(相當于中國 GDP 的 1.1% )。
盡管慘淡的全球經濟前景正影響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石油價格暴跌會幫助該國控制通貨膨脹和提高消費者購買力。這為該國轉向消費驅動的發展模式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上個月,中國政府給其 4000 萬公務員加薪至少 31% ,目的是刺激國內消費。
中國經濟仍然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該國可以充分利用低廉的石油價格將經濟從出口驅動型轉變為消費導向型。
日本應對日元貶值
石油價格暴跌對日本來說也是幸事。日本是世界第三大凈石油進口國。去年,其能源進口額占 GDP 的 5% ,高達 2100 億美元。盡管日元在過去六個月貶值近 14% ,原油價格對于日本來說依然便宜了 30% ,這幫助該國節省了 370 億美元(相當于其 GDP 的 0.8% )。
上個月,日本政府宣布在出口增長和石油與天然氣進口量大幅下降之后,貿易赤字下降了 60% 。日本歷來享受貿易順差,然而自 2011 年開始進口幾乎全部燃油之后,這一情況得以逆轉。自地震以及福島核危機之后關閉其核電廠以來,該國支付了巨大的能源成本。
今年,安倍內閣預測該國 GDP 將首次達到 42000 億美元,是八年來的最高點。這是因為,自日元兩年前開始貶值以來,石油價格暴跌壓低了日本家庭和工業支出的汽油和電力成本。它通過提高可支配家庭收入和公司利潤刺激經濟增長,這反過來可恢復消費者的信心并促進國內消費,同時企業加大對經濟的投資。
得益于石油價格下跌,印度預計實現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
由于能源進口占印度 2014 年總進口的 34.5% ,石油價格下跌對印度來說無疑是一項福利。預計原油價格每下跌1美元,該國就會節省6.5億美元。由于燃油價格下降 10 美元,印度的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逆差和財政赤字可能分別下降相當于 GDP 的 0.5% 和 0.1% 。
2015 年,由于能源價格暴跌,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預計實現 10 年以來的首次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0.3%)。該國財政的顯著改善將令 Reserve Bank of India(印度儲備銀行)有空間執行更堅定的、以發展為導向的貨幣政策。
能源價格下跌也為印度政府執行拖延了很久的燃油補貼改革創造了一個完美時機。總理 Modi 利用低廉的燃油下調了占印度 GDP 0.3% 的柴油補貼,旨在將該國帶上更為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下調該補貼所節省的資金可用于以增長為中心的投資,例如基礎設施發展、教育支出和消滅貧困。低迷的石油價格正是新當選的印度政府沖破高額燃油補貼束縛、通過漸進式經濟政策復興其停滯不前的經濟所需要的。
利益會外溢至整個亞洲嗎?
中國、日本和印度是該地區最大的經濟體和人口最多的市場。這些國家從低廉的石油價格獲得的利益會對整個亞太地區產生外溢效應。預計在 2015 年,燃油價格下滑將促使該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 GDP )增長 0.25% 到 0.5% 。
了解在亞太地區開展業務的信息